生命的意义和智慧

 

生命的意义和智慧是什么呢? 我觉得是摆脱心识纠缠的二元性。心: “自我”的感受和情绪。识:”自我”学到的知识的广泛性也是狭隘性以及从中的认知,也包括所有法。就是说即不要执着于”我”,也不要执着于”法“, 努力做到人无我,法无我。 “贪执二取非正见” 的意思是当你没有脱离心性的情况下,所有你理解层面上的法都是你的心识,并不是真正的智慧也不是正法即名曰非正见。
我们人不管是学佛的还是没有学佛的,最起码的意识是认识到自己学习到的并不是完整的和全部的。知识不是智慧。这是一个基本的认知。其次就是不要乱轰炸和嘲笑。因为我们学到的生存技能和专业技能里面没有这个“对生命意义的更好的定论“,大多数我们认为生命就是活着和生活,不要面对这个问题,因为无法改变,从而心中产生一种抵制和反抗的情绪。二元, 它囊括所有维度:时间和空间(关系网)的无法改变性这个“识“否定了“一元的存在性“。生命的意义存在在一元当中,认知它需要智慧。

 

怎么样才能得到此智慧? 首先要区别”心性”和”自性“:

《 六祖坛经》里对心和自性下了清晰的定论: 心中眾生,所謂邪迷心、誑妄心、不善心、嫉妒心、惡毒心,如是等心,盡是眾生,各須自性自度……

如是等心, 盡是眾生: 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”心“, 好也罢坏也罢,由心产生心念,一念一众生 -更何况众生每人都有无量无边的念头,好念头坏念头都是念头。 大家都听过”起心动念”吧, 这个念就是心念, 属于各维度空间的梦幻泡影 。我们这些“小众生”因为有心,所以只被囚禁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即”念”里。奇怪之处是通过人脑思维所投影的像与实相恰好相反。所以“菩提“就是“觉悟“到“梦幻泡影,颠倒梦想“的客观存在性。

各須自性自度…… : 那我们因为用心性蔽觉了自性,或者把心性当成自性,这个恰恰是错误的根本所在!就是说唯有出离,出离心性才能摆脱心识(二元), 进入真正的空性(一元),这个才算是名副其实的自性!你找到自性了, 才能从”自我“中自救出来。否则,我们人“做“事,其实是在用”心““做“”自己“,“做“事产生的力就是业力,业力永远都是作用在自己身上。做是因,业力自受是果。 这里正是应证了普贤王如来教义里所讲到的: “心性生起二取执,心著二执起犹豫 ,二取执实染习气 ,由是二取业无尽“的道理。

 

综上所述:

自性为空,生起智慧
心性为尘,生起无明

驻守自性而外观己心性,放下心性便可远离心识纠缠, 远离二元束缚。若驻守心性,降服无明而无明无尽,因为心性生无明!

如果你选择”我”, 心性就出来了。同理,修行选择“修心“,那”我”还存在。越修心魔越大,分别心越大,执着心越大,因为 心性是五蕴的一部分,五蕴是”我”的一部分,那你自然而然在五蕴当中。只要这个”我”在,修什么也不管用,都在轮回里!所以 „修心“不是解脱道,这也是为什么成道者少之又少的原因。

如果你选择”无我”, 离”心”就可以了。这样的话,色在,声在,香在,味在,感受在,体会在,认识在,你把蕴看成是一段一段的片刻,所有片刻都是外相和虚幻。识别的人不在了, 而且无人进入此片刻 ,你的根本自性其实是与每个片刻平行同在的。

色蕴: 其”性”仅仅是短暂的片刻, “质”为终会 消失,色蕴 之五境 – 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境 都是外相,是片刻的虚相。
受蕴: 即受之感-定格的片刻-外相- 其性质终为一段体会。
想蕴: 信息的整理,是定格在头脑里的一段从外蕴成识的过程- 外相- 性质为终会消失
行蕴: 有入世和出世两种:

走”心”产生心性,呈现凡夫脉,内生结使外生业力,行走于轮回。

走” 空无我”产生自性, 对己无欲,无为而治,舍念清静, 内生菩提心外有普贤行,行走于救度众生的大菩萨道中。

识蕴: 即感之识-定格的片刻-外相-其”性”就是产生分别,”质”为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, 其本质”浮为虚有, 颠倒梦想”

那什么东西是恒定的?

一个是”我”, 像孤魂野鬼 一样,一个个片刻,常驻黑暗与轮回。
一个是”无我”,空性自显五智,空性所具足 五智分别是:法界体性智、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。这些东西不在二元,你心识层面再怎么研究学习是得不到的。有且只有当你摆脱二元而自显的东西。所以实证实修非常重要,无上瑜伽密乘正是去验证”无我”最高的般若法门,同时它也是摆脱二元的唯一门户,地位至高殊胜,得非纸上谈兵。可能会有很多人说不懂,这个很正常,佛法里说人的卑略性:对懂的东西的溢满,对不懂的东西的恐惧和抵抗。对无明的无视和我谩。对真理的 贪、嗔、痴。
佛法教我们做(觉悟)的人: 对懂的东西放下,对不懂的东西的探索,对无明的深刻领会和反省。对真理的臣服。

我们的肉身是如此的小,像一片飘零的落叶失散在地球的哪一个拥挤的角落,被时间和关系推推搡搡,常沉于此。但我们的灵性却能无限大到和宇宙合一。唯一阻碍着我们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那颗微不足道的心。出离心,走出心识的作用, 认知我们的本性-自在空性。当我们做到“渺小至极“到无我即摆脱心识束缚的时候, 在那个尽头就是智慧空性的一元体 – 无限无量的 ! 极小就是极大,空即是所有。

 

 

.hai